耳朵流血水怎么办

耳朵流血水可通过清理外耳道、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控制感染源、修复鼓膜穿孔、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耳朵流血水通常由外耳道损伤、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外伤性耳膜破裂、中耳胆脂瘤等原因引起。
外耳道损伤可能导致耳朵流血水,表现为外耳道皮肤破损伴少量渗血。可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加重损伤。若合并感染可出现耳痛、耳闷等症状,需配合抗感染治疗。
急性中耳炎引发耳朵流血水时,常伴随耳痛、听力下降。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控制感染。炎症累及鼓膜时可能出现血性分泌物,需避免污水入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耳道会流出混有血液的脓液。需通过细菌培养确定致病菌,针对性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口服抗生素。同时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擤鼻用力。
外伤或感染导致的鼓膜穿孔可引起血性耳漏,伴有耳鸣、耳闷塞感。小穿孔可通过鼓膜贴补术促进愈合,使用酚甘油滴耳液预防感染。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术后避免剧烈运动。
中耳胆脂瘤侵蚀血管会导致反复血性分泌物,伴随恶臭和听力减退。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术后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胆脂瘤复发。
出现耳朵流血水时应避免自行冲洗耳道,防止感染扩散。保持耳部干燥清洁,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血持续或伴随眩晕、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病变。日常注意保护耳部免受外伤,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以防继发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