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预防孩子患上手足口病

家长可通过保持卫生习惯、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及时隔离患者等方式预防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督促孩子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尤其接触公共物品后。家庭环境定期煮沸消毒餐具、玩具,衣物被褥阳光暴晒。避免孩子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减少病毒接触传播概率。肠道病毒对含氯消毒剂敏感,可用稀释漂白水擦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
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该疫苗虽不能覆盖所有致病病毒,但能显著降低EV71相关脑炎、肺水肿风险。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1-2天自行缓解。
流行季节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游乐场、早教中心。发现幼儿园有病例时,家长需主动询问晨检情况。病毒可通过飞沫、粪便、疱疹液传播,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患病儿童粪便排毒可持续4-8周,恢复期仍要注意隔离。
保证孩子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规律作息和适度户外活动有助于提升抵抗力。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提供被动保护。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继发感染。
孩子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时立即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疱疹结痂前具有传染性,通常需要隔离2周。家长护理患儿后需彻底洗手,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急诊就医。
预防手足口病需建立长效防护机制,流行季节每周检查孩子手心、足底有无红疹,幼儿园儿童可每日晨检。家中常备体温计和退热贴,出现疑似症状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变化。康复后仍要观察1个月,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等迟发表现。保持居室通风干燥,潮湿环境易滋生肠道病毒。若社区暴发疫情,可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取预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