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多数患儿症状轻微,7-10天可自愈,少数可能出现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夏秋季高发。病毒在患儿粪便中可持续存在数周,疱疹液、唾液和粪便都具有传染性。
患儿初期表现为低热、食欲不振,1-2天后出现口腔疼痛性疱疹,手足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多出现在手掌、足底和臀部,呈离心性分布。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多数患儿病程为7-10天,发热持续2-3天,皮疹3-5天后消退。极少数患儿在病程1-5天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等,提示可能出现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主要根据典型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咽拭子或粪便病毒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
预防重点是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目前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托幼机构发生疫情时应加强消毒和晨检。
患儿居家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疹。饮食宜清淡温凉,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如出现持续高热、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物品需煮沸消毒,居室保持通风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