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的治疗及预防

百日咳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对症支持、隔离防护、疫苗接种和家庭护理等方式干预,预防措施以接种疫苗为核心。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
早期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红霉素肠溶片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可缩短传染期。抗生素需在卡他期(发病1-2周)使用效果最佳,痉咳期(发病2-6周)用药主要控制继发感染。百日咳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大环内酯类药物为首选。
痉咳发作时可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稀释痰液,严重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婴幼儿出现发绀时需吸氧,呕吐频繁者需静脉补液。夜间咳嗽加重可睡前服用氯苯那敏片,但2岁以下儿童禁用中枢性镇咳药。
患者需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5天后,未治疗者需隔离至痉咳发作后3周。密切接触者应预防性服用克拉霉素胶囊,家庭成员中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儿童需立即补种。医护人员接触病例时应佩戴N95口罩。
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是根本预防手段,我国免疫程序为3、4、5月龄基础免疫,18-24月龄加强免疫。青少年和孕妇可接种Tdap疫苗加强保护。疫苗接种后保护效力可持续5-10年,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可提前加强免疫。
保持室内湿度50%-60%,采用少量多餐喂养避免诱发咳嗽。发作时协助患儿坐起拍背,清洁鼻腔分泌物。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患儿衣物应煮沸消毒。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滴剂促进黏膜修复。
百日咳患者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刺激及干硬食物诱发痉咳。恢复期可逐步增加鸡蛋羹、鱼肉泥等优质蛋白。居室每日通风2次,紫外线消毒30分钟。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唇色变化,出现呼吸暂停或抽搐需立即就医。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儿童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