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发病原因是什么

肾小球肾炎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代谢因素、药物或毒物刺激等。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药物性肾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部分肾小球肾炎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等。这类疾病通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期可能出现血尿或蛋白尿。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需针对具体类型采取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等措施,严重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多发生于咽部或皮肤感染后1-3周。病毒性肝炎、HIV等也可导致肾小球损伤。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血尿、水肿和高血压,需积极抗感染治疗,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同时需配合利尿剂呋塞米片控制水肿。
自身免疫异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可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膜性肾病、IgA肾病等。患者除肾脏表现外,常伴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并定期监测肾功能。
长期糖尿病或高血压可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引发糖尿病肾病或高血压肾病。典型表现为持续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控制血糖血压是关键,常用降压药如缬沙坦胶囊,同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某些抗生素或重金属接触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球。临床可见急性肾功能减退伴血尿,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日常应避免滥用药物和接触工业毒物。
肾小球肾炎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严重水肿或尿量减少时需及时就医,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