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阵发症和耳石症怎么区别

前庭阵发症和耳石症可通过发病机制、典型症状和检查手段进行区分。前庭阵发症多由血管压迫前庭神经引起,表现为短暂眩晕伴耳鸣;耳石症因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诱发与头位变动相关的眩晕。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测。
前庭阵发症通常由小脑前下动脉或后下动脉压迫前庭神经根部导致神经异常放电,属于血管神经交互障碍。耳石症是椭圆囊斑的碳酸钙结晶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耳石移动刺激毛细胞引发眩晕,属于内耳机械性病变。
前庭阵发症发作时出现数秒至数分钟的旋转性眩晕,常伴单侧耳鸣、耳闷或听力下降,症状突发突止且易反复。耳石症表现为特定头位变动时诱发短暂眩晕,如起床、翻身时出现持续30秒内的天旋地转,改变头位后症状缓解。
前庭阵发症发作多无明确诱因,可能与疲劳、压力等因素相关。耳石症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直接相关,常见于快速转头、仰头或弯腰等动作,部分患者继发于头部外伤、前庭神经炎或年龄增长导致的耳石退化。
耳石症可通过Dix-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诱发典型眼震确诊,眼震方向与受累半规管对应。前庭阵发症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需排除其他前庭疾病,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平衡功能障碍或自发性眼震。
耳石症首选耳石复位治疗,如Epley法或Semont法,90%患者经1-3次复位可痊愈。前庭阵发症需药物控制神经异常放电,常用卡马西平片或奥卡西平片,严重血管压迫者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术。
出现眩晕症状时应记录发作特点、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或驾驶车辆。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平衡功能,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若眩晕反复发作或伴随听力下降、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完善前庭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