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怎么引起的

急性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免疫系统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抗过敏药物、增强免疫力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毒。这些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和炎性渗出。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奥司他韦颗粒可用于部分病毒感染。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成人因鼻炎、鼻窦炎等导致咽鼓管堵塞时,中耳通气引流受阻,易形成负压并积液。这种情况常见于飞机起降、潜水等气压变化时,表现为耳闷、耳鸣、耳痛。治疗需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减充血剂改善通气,必要时行咽鼓管吹张术。哺乳期婴儿应避免平卧位喂奶以防反流。
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炎症可通过淋巴引流或直接蔓延波及中耳。患者先有鼻塞、咽痛等症状,继而出现耳部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如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缓解鼻黏膜水肿,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发病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可累及咽鼓管,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诱发组胺释放,导致中耳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耳痒、耳闷伴清水样鼻涕。可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局部抗炎。过敏体质者需远离致敏原,保持居室清洁通风。
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中耳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易迁延不愈,需完善免疫功能检查。除规范使用抗生素外,可配合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日常需加强营养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补充。
预防急性中耳炎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正确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游泳后及时排净耳道积水。儿童应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出现耳痛持续超过48小时、高热不退或耳道流脓时须立即就诊,避免发展为乳突炎等并发症。恢复期保持耳道干燥,遵医嘱定期复查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