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小排畸是什么

关键词: #孕期
关键词: #孕期
孕期小排畸是指通过超声检查对胎儿进行结构筛查,通常在妊娠18-24周进行,主要评估胎儿各器官发育情况及排除结构性畸形。
小排畸的核心目标是筛查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结构异常,如心脏室间隔缺损、唇腭裂、脊柱裂等。通过高分辨率超声可观察胎儿头颅、胸腔、腹腔、四肢等部位的发育细节,同时评估胎盘位置、羊水量及脐带血流情况,为后续妊娠管理提供依据。
检查涵盖胎儿多个系统评估,包括测量双顶径、头围等生长参数,观察脑室结构、小脑形态等神经系统发育,检查四腔心切面及大血管连接等心脏结构,确认胃泡、肾脏、膀胱等消化泌尿系统形态,同时需评估四肢长骨、手指脚趾数量及脊柱排列情况。
选择18-24周进行检查是因为此时胎儿器官已基本成形且羊水量适中,便于超声显像。过早检查可能因器官发育不完善导致漏诊,过晚则可能因胎儿体位固定或骨骼钙化影响观察效果。部分高风险孕妇可能需在孕晚期复查以跟踪异常变化。
采用二维超声为基础,必要时结合三维超声重建表面结构或彩色多普勒评估血流动力学。检查前无须空腹但建议适度充盈膀胱,检查时长约20-40分钟,若胎儿体位不佳可能需孕妇活动后重复扫描。检查结果需由具备产前诊断资质的医师解读。
若发现可疑异常,可能需进一步进行胎儿心脏超声、MRI等专项检查,或通过羊水穿刺等侵入性诊断确认染色体异常。确诊后由多学科团队评估预后并制定干预方案,包括宫内治疗、出生后手术或终止妊娠等选择,同时需为孕妇提供遗传咨询及心理支持。
建议孕妇按时完成小排畸检查,检查前避免过度焦虑,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操作。日常注意均衡营养摄入,补充叶酸及铁剂等营养素,避免接触辐射及致畸物质。若检查发现异常应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自行搜索非专业信息增加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