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期大肠癌

早期大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肠壁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早期大肠癌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表现,主要通过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诊。
早期大肠癌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便血,血液多呈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或附着于粪便表面。便血可能与肿瘤表面溃疡、血管破裂有关。肠镜检查可发现肠壁黏膜异常隆起或溃疡,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确诊后可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早期大肠癌可能导致排便频率增加或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刺激肠壁或导致肠腔狭窄有关。结肠镜检查可发现肠腔狭窄或黏膜异常,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案包括内镜下切除或局部肠段切除术。
早期大肠癌患者可能出现隐痛或胀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可能与肿瘤生长刺激肠壁或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有关。腹部CT或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肠壁增厚或占位性病变。确诊后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内镜治疗或腹腔镜手术。
部分早期大肠癌患者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可能与长期慢性失血有关。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肠镜检查可发现升结肠或盲肠部位的肿瘤。治疗需纠正贫血并切除肿瘤病灶。
少数早期大肠癌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可能与肿瘤消耗或食欲减退有关。实验室检查可能无特异性发现,需通过肠镜排查消化道肿瘤。确诊后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访。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或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大肠癌家族史者。保持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大肠癌风险。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