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粘膜病变伴出血怎么办

关键词: #出血
关键词: #出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可通过禁食、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输血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通常由药物刺激、应激反应、酒精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严格禁食1-3天,避免食物刺激胃黏膜加重出血。可通过静脉营养维持机体需求。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无渣食物,随后逐渐恢复低纤维软食。禁食期间须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冻干粉能局部止血。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可在创面形成保护膜。需警惕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的骨质疏松风险。
对于活动性出血可采用内镜下钛夹止血术或氩离子凝固术。内镜治疗能直接观察出血部位,止血成功率较高。术后需继续使用抑酸药物,防止再出血。内镜治疗可能出现穿孔、感染等并发症,需加强术后观察。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表现时需输注红细胞悬液。输血可改善组织缺氧,维持循环稳定。输血量根据失血量调整,同时需监测凝血功能。需注意输血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等不良反应。
经药物及内镜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出血需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能彻底去除出血病灶,但可能导致倾倒综合征、贫血等后遗症。术后需长期随访胃功能,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手术适应证需严格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嫩豆腐等优质蛋白食物。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必须使用时需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