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结膜炎是什么引起的

流行性出血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感染引起,属于急性传染性眼病,常见诱因有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卫生不良、共用物品、揉眼习惯等。患者需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或污染物品传播。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枕头后揉眼,或与患者共用眼药水、化妆品等。发病时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伴片状出血。治疗需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抗病毒,配合人工泪液缓解症状。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易感。病毒侵入结膜后复制更快,症状更重,可能出现角膜上皮损伤。除抗病毒治疗外,可短期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控制炎症,严重者需口服阿昔洛韦片。建议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A。
游泳池、公共浴室等潮湿环境易残留病毒。病毒在污染水源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接触后未及时清洁易感染。典型症状为眼部灼痛伴大量水样分泌物。需用硼酸洗眼液冲洗结膜囊,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
家庭成员共用脸盆、毛巾等物品是家庭聚集性传播主因。病毒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播,潜伏期1-2天后突发眼痛、畏光。治疗需立即停用共用物品,使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配合冷藏生理盐水冷敷消肿。
手部接触病毒后揉眼导致自体接种。儿童因卫生意识薄弱更易发生,表现为双眼先后发病、结膜下出血呈点片状。需使用儿童型重组干扰素滴眼液,家长应帮助患儿保持手部清洁,剪短指甲避免抓伤眼睛。
患者应单独使用毛巾枕套并每日煮沸消毒,避免强光刺激减少外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黏膜修复。痊愈后仍需观察1周,若出现视物模糊、眼压升高需及时复诊。集体单位发生病例时应做好环境物表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