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按照发病场所怎么分类

关键词: #肺炎
关键词: #肺炎
肺炎按照发病场所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医疗护理机构相关肺炎三类。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指患者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医疗护理机构相关肺炎则指长期居住在护理机构或近期接受过医疗护理服务者发生的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由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轻症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重症需住院静脉用药。
医院获得性肺炎多由耐药菌引起,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这类肺炎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常见于机械通气、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新发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伴发热、脓性分泌物等。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必要时需联合用药。
医疗护理机构相关肺炎的病原体谱介于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之间,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这类患者多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提高诊断意识。治疗需考虑可能的耐药菌感染,可选用莫西沙星片、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药物。同时应加强护理,预防误吸等并发症。
肺炎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多饮水帮助稀释痰液。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按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复诊。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考虑肺炎疫苗接种预防感染。日常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防护,减少病原体暴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