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概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贫血类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铁元素摄入不足是核心诱因,可能与长期偏食、素食饮食结构有关。婴幼儿快速生长期、育龄女性月经失血会增加铁需求。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可能干扰铁吸收。部分患者存在慢性失血情况,如消化道溃疡反复出血。妊娠期血容量扩张也会加剧铁缺乏。
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心悸、容易疲劳,指甲变薄易断裂是特征性改变。进展期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口角炎,儿童可能出现异食癖。重度贫血可伴随呼吸困难、注意力不集中,长期未治疗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血清铁蛋白检测能反映铁储备情况,骨髓铁染色是金标准。需要与地中海贫血等小细胞性贫血鉴别,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5%支持缺铁诊断。
口服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是主要治疗方式,配合维生素C可促进吸收。严重贫血需静脉注射蔗糖铁注射液,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补铁3-6个月。治疗期间需监测网织红细胞反应,避免与钙剂同服影响吸收。
婴幼儿应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育龄女性建议定期检测铁储备。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血红素铁摄入,植物性食物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提高吸收率。慢性失血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胃切除术后需预防性补铁。
日常需保持均衡膳食,每周摄入动物血制品2-3次,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微量铁元素。长期素食者应定期检测铁代谢指标,补充铁剂期间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补铁,儿童生长发育期需注意观察贫血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