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清铁蛋白检测、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骨髓铁染色、铁代谢相关基因检测等方式确诊。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妊娠期铁需求增加、遗传性铁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基础项目,主要观察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通常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征。血常规检查快速简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其水平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当血清铁储备耗尽时,血清铁蛋白水平会显著下降。该检查特异性较高,但可能受炎症、感染等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血清铁蛋白检测有助于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
转铁蛋白饱和度反映可用于血红蛋白合成的铁量,正常范围为20%-50%。缺铁性贫血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通常低于16%,表明可用于红细胞生成的铁不足。该指标与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检测相关,可帮助评估铁代谢状态。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是缺铁性贫血进展期的特征性表现。
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骨髓中铁储备情况。缺铁性贫血骨髓涂片显示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该检查具有高度特异性,但属于有创检查,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骨髓铁染色能明确区分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性贫血等疾病。
对于难治性或家族性缺铁性贫血,可进行铁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如TMPRSS6、HFE等基因突变筛查。这些基因参与铁吸收和代谢调控,其突变可能导致遗传性铁代谢障碍。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特殊类型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指导个体化治疗和遗传咨询。
确诊缺铁性贫血后,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摄入,同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浓茶、咖啡同食。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遵医嘱补充铁剂,治疗基础疾病。对于育龄期女性、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应加强铁营养监测和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