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恶露是怎么形成的

产后恶露是产妇分娩后子宫蜕膜脱落、血液及坏死组织经阴道排出的混合物,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恶露形成主要与胎盘剥离面修复、子宫内膜再生、宫缩排出残留物有关,通常持续2-6周,可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三个阶段。
分娩后胎盘从子宫壁剥离会形成创面,创面血管断裂导致出血,血液混合脱落蜕膜形成初期血性恶露。此时恶露呈鲜红色,含有较多红细胞和坏死蜕膜组织。产妇需注意会阴清洁,使用医用产褥垫并及时更换,避免逆行感染。
产后3-4天开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殖修复创面,出血量逐渐减少,恶露转为淡红色浆液性。此时恶露含大量宫颈黏液、白细胞及坏死蜕膜碎片。产妇可遵医嘱服用益母草颗粒或生化丸促进子宫复旧,但禁止自行使用缩宫药物。
子宫通过规律收缩加速排出宫腔内残留组织,产后1周左右恶露变为白色黏稠状,主要含白细胞、表皮细胞及细菌。哺乳会刺激催产素分泌增强宫缩,若恶露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味,可能提示宫腔感染或胎盘残留,需超声检查排除病理因素。
妊娠期凝血因子增加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逐渐恢复过程中可能形成微小血栓随恶露排出。若恶露中血块超过鸡蛋大小或伴有发热,需警惕晚期产后出血,必要时需静脉注射缩宫素或行清宫术。
阴道内正常菌群在产后环境改变时可能参与恶露分解,但若出现黄色脓性恶露伴下腹痛,可能提示子宫内膜炎。确诊需结合血常规和阴道分泌物检查,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或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治疗。
产后应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2-3次,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剂,推荐食用猪肝、菠菜等食物。适当进行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恢复,6周内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若恶露超过6周未净、出现发热或恶露量突然增加,须立即就医排查胎盘残留或感染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