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症的孩子会怎样

溶血症的孩子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或心力衰竭。溶血症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光疗、输血或药物治疗。
新生儿溶血症最典型的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无法被肝脏及时代谢,沉积在皮肤黏膜所致。若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甚至抽搐。临床常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退黄,严重时需蓝光照射治疗。
急性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快速下降,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心率增快等贫血症状。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通常贫血较轻,而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重度贫血伴水肿胎。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同时可配合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改善贫血状态。
持续溶血会使肝脏和脾脏代偿性增生以加速清除破损红细胞,体检可触及肋下2-3cm的质韧肝脾。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脾肿大尤为明显,可能伴随脾功能亢进。超声检查可评估脏器大小,必要时需行脾切除术,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感染。
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节区,可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尖叫,后期出现角弓反张、听力丧失。紧急处理需输注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配合苯巴比妥片诱导肝酶活性。遗留的脑瘫、智力障碍需长期进行康复训练。
严重贫血时心脏代偿性收缩增强,最终导致心肌缺氧和心功能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肝脏进行性增大、肺水肿。需立即输注浓缩红细胞减轻心脏负荷,静脉注射呋塞米注射液利尿,必要时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强心治疗。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及吃奶量,定期监测胆红素和血常规。母乳喂养的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如蚕豆。出院后每3个月复查血红蛋白电泳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按时接种疫苗预防感染。若出现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返院救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