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及治疗
分娩期编辑
健康陪伴者
分娩期编辑
健康陪伴者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而出现的黄疸,通常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光疗等方式治疗。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嗜睡等症状。

增加母乳喂养频率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建议每日喂养8-12次。若黄疸持续加重,可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改为配方奶喂养。家长需监测新生儿体重变化及排尿排便情况,确保营养摄入充足。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安全阈值时需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光疗能促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排出。治疗期间需遮盖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定期检测胆红素值。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可帮助建立肠道菌群,加速胆红素分解。使用时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家长需观察新生儿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严重病例可遵医嘱使用苯巴比妥片诱导肝酶活性,或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茵栀黄口服液等中成药也可辅助退黄,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剂量。
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面部、躯干黄染范围,记录黄疸消退进度。若出现拒奶、肌张力低下等胆红素脑病征兆,需立即就医。家长需定期随访至黄疸完全消退。
母乳性黄疸患儿护理期间应保持室内光线明亮便于观察,穿着浅色衣物更易发现黄染变化。母亲可继续泵乳维持泌乳,待胆红素下降后恢复母乳喂养。避免使用茵陈蒿等民间偏方,定期测量经皮胆红素值,若出生两周后黄疸未消退需排查胆道闭锁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