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伴有瘙痒或轻微疼痛。马拉色菌是一种常驻于人体皮肤的酵母样真菌,当皮肤环境改变或免疫力下降时可能过度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与皮肤微环境失衡密切相关。高温潮湿环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油性皮肤体质等因素可能破坏皮肤正常菌群平衡,导致马拉色菌异常增殖。该菌通过分泌脂肪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壁,引发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人群以及青春期油脂分泌旺盛者更易患病。
病变主要出现在皮脂腺丰富的胸背部、肩颈部位,表现为直径2-4毫米的半球形红色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呈对称性分布。皮损伴有明显瘙痒,出汗后症状加重,搔抓可能导致继发细菌感染。部分患者会出现色素沉着或轻度脱屑,病程常持续数周至数月,容易反复发作。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皮损表现和发病部位,皮肤镜检查可见毛囊一致性红斑与脓疱。必要时可进行皮屑真菌镜检或培养,氢氧化钾染色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出芽孢子。需与细菌性毛囊炎、痤疮、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顽固性病例建议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轻症可外用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每日涂抹患处1-2次。顽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氟康唑片进行系统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配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油性护肤品,衣物需透气吸汗,症状消退后建议继续用药1-2周防止复发。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关键,运动后及时清洁汗液,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控制油脂摄入量。复发患者可每周使用2%酮康唑洗剂沐浴,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免疫低下人群应增强体质锻炼。
日常应注意避免搔抓患处,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沐浴后及时擦干皮肤皱褶部位。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及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若皮损范围扩大、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或常规治疗2周无改善,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夏季高温季节可预防性使用抗真菌沐浴露,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