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日光性皮炎是什么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一种因接触某些植物后暴露于紫外线引发的光敏性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水疱、灼热感等症状。常见致病植物包括灰菜、苋菜、荠菜等含光敏物质的植物,发病机制与个体敏感性、紫外线强度及植物成分有关。
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共同作用:皮肤接触光敏性植物汁液、紫外线照射以及个体易感性。当含有呋喃香豆素等光敏物质的植物汁液沾染皮肤后,经日光中紫外线激活会产生光毒性反应,导致表皮细胞损伤。典型症状出现在接触后24-48小时,初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张力性水疱,伴有明显灼痛感。皮损形态多与植物接触部位一致,常见于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该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春夏发病率较高。特殊人群如儿童、户外工作者、光敏体质者更易发病。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磺胺类会加重光敏反应。临床上需与晒伤、接触性皮炎等疾病鉴别,关键区别在于明确的植物接触史和特征性的延迟性皮损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必要时可进行光斑贴试验辅助判断。
预防植物日光性皮炎需避免接触已知光敏植物,接触后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户外活动时应做好物理防晒,穿长袖衣物并使用广谱防晒霜。已发病者应避免搔抓皮损,可冷敷缓解灼热感。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外用糖皮质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物。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新鲜蔬果,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