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以肠系膜脂肪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罕见疾病,主要累及小肠系膜,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发热等症状,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感染、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
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调节失衡相关。部分患者存在抗核抗体阳性,提示自身免疫因素参与。腹部手术史或外伤可能导致局部脂肪组织缺血坏死,诱发炎症反应。慢性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活异常免疫应答。
患者常出现持续性脐周或右下腹隐痛,疼痛可随体位改变加重。约半数患者体检可触及质韧、边界不清的腹部包块。部分病例伴随低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若累及肠系膜血管可能引起肠梗阻,表现为呕吐、腹胀、排便停止等急腹症。
CT检查可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伴"脂肪环征",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病理活检显示脂肪组织纤维化伴淋巴细胞浸润是确诊依据。需与淋巴瘤、克罗恩病、肠系膜缺血等疾病鉴别,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结肠镜检查可辅助排除恶性病变。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改善症状。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者。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轻症患者疼痛。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顽固性病例可试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访。急性期建议低脂流质饮食,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腹部超声监测病灶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肠系膜牵拉。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肠梗阻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肠系膜脂膜炎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腹部受凉。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腹部受压动作。建议每3-6个月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体重持续下降或排便习惯改变,应警惕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