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湿性坏疽发病原因是什么

下肢湿性坏疽可能由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严重感染、创伤等因素引起。湿性坏疽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伴腐败菌感染,需紧急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感觉减退后易发生外伤或压力性溃疡。高血糖环境促进细菌繁殖,引发感染后快速进展为湿性坏疽。典型症状包括足部肿胀、恶臭分泌物及黑色坏死组织。需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联合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必要时行清创术。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细胞死亡。合并感染时形成湿性坏疽,表现为肢体冰冷、静息痛及紫黑色坏死灶。治疗需改善循环(如西洛他唑片),严重者需血管旁路移植术。伴随间歇性跛行症状者应监测踝肱指数。
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淤血水肿,局部代谢废物堆积诱发坏死。常见于长期卧床或凝血异常患者,皮肤可出现张力性水疱和渗出。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合并感染时加用左氧氟沙星片。超声检查可明确血栓范围。
坏死性筋膜炎或气性坏疽等急性感染可直接破坏软组织,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产生毒素加速组织液化。表现为皮肤捻发音、脓血性分泌物及全身中毒症状。紧急处理包括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广谱抗菌,并行多次手术清创。
碾压伤、烧伤或冻伤导致组织完整性破坏,继发厌氧菌感染后发展为湿性坏疽。伤口可见污秽坏死组织伴腐臭味。需彻底清除失活组织,配合康复新液湿敷促进肉芽生长,严重肢体毁损需截肢。
患者应保持患肢抬高促进回流,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戒烟限酒以改善微循环。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摩擦,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损。出现皮肤温度异常、疼痛加剧或发热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脓毒症或多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