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可通过头孢克肟颗粒、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乳酸菌素片、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治疗。该病通常由饮食不洁、接触污染源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干预。
发热是细菌性痢疾的早期症状,体温可达38-40摄氏度,多伴有畏寒或寒战。家长需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避免捂热导致高热惊厥。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同时配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持续高热可能提示严重感染,需警惕中毒性痢疾。
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左下腹,呈阵发性绞痛,排便前加重。家长可帮助患儿屈膝侧卧缓解疼痛,禁止自行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疾病进展期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表现为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若腹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腹压痛,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10-30次,粪质少且含血丝或脓液。家长需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时,应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重度腹泻易引发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尿量减少,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患儿常伴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细菌毒素吸收可能导致头痛、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家长需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使用乳酸菌素片调节肠道菌群时,需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服影响疗效。
重度感染可能引发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贫血、少尿和皮肤瘀点。若出现抽搐、意识障碍需警惕中毒性脑病。消旋卡多曲颗粒可减少肠道分泌,但2岁以下幼儿慎用。头孢克肟颗粒作为三代头孢菌素,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耐药性产生。
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餐具煮沸消毒,粪便用漂白粉处理。恢复期逐步添加蒸苹果、焦米粥等低渣饮食,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量增多或惊厥时需立即复诊。社区预防需加强水源管理,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生食凉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