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有血是怎么回事

宫腔有血可能由月经来潮、排卵期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调理、手术切除、激素治疗等方式干预。
育龄期女性宫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生理性月经。子宫内膜在激素作用下周期性增厚脱落,形成经血排出。通常持续3-7天,出血量20-60毫升为正常范围。若出现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痛经加重,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益母草颗粒、妇科调经片等中成药调节。
排卵时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可能导致子宫内膜部分脱落,表现为两次月经间期的少量出血。通常持续1-3天,出血呈淡粉色或褐色。这种情况一般无须特殊处理,若频繁发生可考虑使用戊酸雌二醇片调节激素水平。
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可能引起非经期出血,常伴有月经淋漓不尽。息肉多小于1厘米,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治疗需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可配合黄体酮胶囊预防复发。
肌壁间或黏膜下肌瘤可能压迫宫腔导致异常出血,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可能需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较小肌瘤可尝试使用米非司酮片控制生长。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可能造成经期外出血,常伴随进行性痛经。确诊需腹腔镜检查,治疗可选用地诺孕素片抑制内膜活性,严重者需手术清除病灶。
建议记录出血时间、颜色和伴随症状,避免过度劳累和生冷饮食。异常出血持续超过月经周期、出血量突然增多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有助于预防贫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