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发冷发热正常吗怎么办

化疗后发冷发热可能是正常反应,但也可能与感染等并发症有关。化疗药物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或导致骨髓抑制,引发体温波动。若体温超过38℃或伴随寒战、乏力等症状,需警惕感染风险。
化疗药物可能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一过性发热,通常体温在37.5-38℃之间,24小时内可自行缓解。部分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等易引发这类反应,可能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此时建议多饮水,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骤冷骤热。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需联系医生评估是否需暂停化疗或使用抗过敏药物。
骨髓抑制导致的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后更需警惕的情况。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0.5×10⁹/L时,轻微感染即可引发高热寒战,体温常超过38.5℃。这种情况常见于化疗后7-14天,可能伴随口腔溃疡、腹泻等黏膜损伤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并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
化疗期间需每日监测体温,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生冷食物。发热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退热药。建议记录发热时间、温度变化及伴随症状,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化疗后免疫力较低阶段应减少外出,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