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直肠炎如何治疗

急性直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药物、局部用药、静脉输液、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直肠炎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异常、放射性损伤、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急性直肠炎患者需选择低渣、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过冷或过热可能加重肠道刺激,食物温度建议保持在40-50摄氏度。若出现严重腹泻,需暂时禁食4-6小时后再逐步恢复进食。
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直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蒙脱石散等药物。诺氟沙星胶囊对革兰阴性菌效果较好,盐酸小檗碱片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并保护黏膜。病毒感染时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服用抗生素期间可能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
直肠黏膜糜烂者可选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或美沙拉秦栓剂纳肛。康复新液含有多元醇类物质,能促进黏膜修复。美沙拉秦栓剂适用于非特异性直肠炎,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灌肠液温度应接近体温,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用药后需保持体位30分钟以上以增强药效,排便后需清洁肛周皮肤。
严重脱水患者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伴有高热或血便时可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输液过程中需监测心率、尿量等指标,老年患者注意控制输液速度。营养支持治疗可选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
出现肠穿孔、大出血或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行直肠部分切除术、肠造瘘术等外科干预。术前需完善肠镜、CT等检查评估病变范围,术后需禁食3-5天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手术可能导致肛门功能暂时性障碍,需配合提肛肌锻炼。创面愈合期间需保持会阴部干燥,定期消毒换药。
急性直肠炎患者应卧床休息1-3天,减少肠道蠕动。恢复期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功能恢复,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肠镜。出现持续发热、脓血便或腹痛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复诊。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期变质食物,餐具需高温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