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细菌性肠炎的症状及治疗

小孩细菌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补液、抗生素治疗、调整饮食等方式干预。细菌性肠炎通常由沙门氏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原体类型。
腹泻是细菌性肠炎最典型的症状,患儿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呈水样或黏液便,可能伴有腥臭味。沙门氏菌感染时可能出现绿色稀便,志贺菌感染可能伴随血便。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同时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家长需注意记录患儿排便次数和性状,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大肠埃希菌感染时腹痛较剧烈,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配合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可用温热毛巾轻敷患儿腹部缓解不适,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发热程度与感染严重性相关,通常为38-39℃,严重感染可能超过39.5℃。空肠弯曲菌感染常伴有明显发热和全身乏力。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症状需立即复诊。
部分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尤其是轮状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时更为明显。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严重呕吐可短期禁食4-6小时,之后从米汤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步恢复。避免强迫进食,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样需紧急就医。
肠道炎症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奶量减少等情况。治疗期间宜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避免高糖高纤维食物加重腹泻。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瘦肉末等。母乳喂养应继续坚持,配方奶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细菌性肠炎患儿需保证充足休息,家长应做好手卫生和餐具消毒。恢复期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可适量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出现嗜睡、眼窝凹陷、超过8小时无尿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痊愈后1个月内建议复查粪便常规,确认病原体是否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