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主要治疗措施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治疗措施主要有补液支持、抗生素治疗、止吐止泻、胃肠黏膜保护剂、对症治疗等。胃肠型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病毒或毒素污染食物引起,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胃肠型食物中毒患者因频繁呕吐和腹泻易出现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症患者可口服补液盐,如口服补液盐散,帮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的患者,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补液治疗。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及生命体征,避免补液过量或不足。
细菌性食物中毒如沙门菌感染、志贺菌感染等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头孢克肟分散片等头孢类抗生素。抗生素使用需严格遵循病原学检查结果,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病毒性食物中毒无须使用抗生素。
频繁呕吐可选用盐酸甲氧氯普胺片等止吐药物缓解症状。腹泻严重时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或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抑制肠蠕动。但止泻药物需谨慎使用,避免延缓病原体排出。伴随发热或血便时禁用止泻药,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病因。
硫糖铝混悬凝胶、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可在胃肠黏膜形成保护层,减轻毒素或病原体对肠道的刺激。这类药物需空腹服用,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影响吸收。保护剂可缓解腹痛和灼热感,但对病原体清除无直接作用,需配合其他治疗。
发热患者可物理降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痉挛性腹痛可用山莨菪碱片解痉。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恢复。治疗期间需监测是否出现意识改变、少尿等重症表现,必要时住院治疗。
胃肠型食物中毒患者应卧床休息,发病初期禁食或进食米汤、面条等清淡流质,避免油腻及高纤维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如蒸蛋羹、苹果泥等。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家庭内传播。若症状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出现血便、高热、抽搐等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