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后玻璃体脱离是怎么回事

白内障手术后玻璃体脱离可能与手术操作、玻璃体液化、年龄因素、高度近视、外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定期复查、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术等方式干预。玻璃体脱离是玻璃体与视网膜内界膜分离的现象,术后发生需警惕视网膜并发症风险。
白内障手术中超声乳化或切口操作可能扰动玻璃体前界膜,导致玻璃体基底部牵拉。术中灌注液压力变化也可能促使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分离。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飞蚊症加重或闪光感,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若未合并视网膜裂孔,可遵医嘱使用卵磷脂络合碘片改善玻璃体混浊,或滴注氨碘肽滴眼液促进代谢。
年龄增长导致玻璃体胶原纤维退化,术后加速液化进程可能引发后脱离。患者主诉眼前有环形或蛛网状漂浮物,B超检查可见玻璃体后腔隙。生理性脱离无须特殊治疗,但需每3个月复查眼底。若出现玻璃体混浊影响视力,可考虑口服沃丽汀片促进吸收,或玻璃体腔注射透明质酸酶。
眼轴超过26毫米的患者玻璃体腔容积增大,术后更易发生广泛性后脱离。这类人群视网膜较薄,脱离可能伴随黄斑前膜或视网膜劈裂。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玻璃体牵拉,定期进行广角眼底照相监测。若出现视物变形,可能需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
术后揉眼或碰撞可能诱发急性玻璃体脱离,表现为突发闪光伴玻璃体积血。急诊检查需排除视网膜撕裂,出血期可肌肉注射血凝酶,后期使用和血明目片促进积血吸收。外伤性脱离易引发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必要时需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
术后葡萄膜炎未控制可能引起玻璃体机化收缩,导致牵引性脱离。患者多有眼红眼痛症状,裂隙灯检查可见玻璃体雪球样混浊。急性期需滴注普拉洛芬滴眼液抗炎,严重者球旁注射曲安奈德。合并视网膜脱离时需尽快行巩膜外垫压术。
白内障术后应避免突然低头或剧烈运动,减少手机使用时长防止视疲劳。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如蓝莓、胡萝卜等深色蔬果。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眼底,出现视野缺损或视力骤降需立即就诊。夜间睡眠可抬高床头15度以降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力,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