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表现

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及乏力等症状。该病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胆汁排泄障碍、妊娠期代谢负担加重、环境因素等有关,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和胆汁酸水平测定确诊。
皮肤瘙痒是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症状,多始于手掌和足底,逐渐蔓延至全身,夜间加重。瘙痒可能与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避免抓挠以防感染。严重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代谢,或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抗炎止痒。
约20%-30%患者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因胆汁酸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升高。黄疸常伴随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需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必要时使用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改善胆汁淤积。若黄疸持续加重,需警惕早产风险。
部分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隐痛等不适,与胆汁参与消化功能受限有关。建议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饮食,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若胆汁酸水平超过40μmol/L,需考虑使用S-腺苷甲硫氨酸注射液进行干预。
胆汁酸代谢异常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表现为持续疲劳感。需保证每日8-10小时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辅酶Q10胶囊。同时监测胎儿宫内情况,避免发生突发性胎死宫内。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是诊断金标准,常伴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轻度增高。需每周复查肝功能,动态观察胆汁酸变化。当胆汁酸≥10μmol/L时即需干预,可选用熊去氧胆酸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
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选择棉质透气衣物减少皮肤刺激。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倾向。自孕28周起每周进行胎心监护,若出现胎动减少或宫缩频繁需立即就医。产后多数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再次妊娠复发概率较高,需提前进行产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