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膜炎检查方法有哪些

小儿脑膜炎可通过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方法诊断。小儿脑膜炎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综合判断。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观察外观、压力及生化指标。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多呈浑浊状,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通常清亮,白细胞轻度增多。脑脊液蛋白定量和葡萄糖测定有助于鉴别病原体类型,细菌性感染时蛋白升高而葡萄糖降低。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血培养能明确部分细菌性感染的病原体,对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严重病例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需监测血钠、血钾等指标。
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膜增厚、脑积水等并发症。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强化征象,部分患儿出现脑实质损伤或硬膜下积液。影像学检查对评估病变范围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参考价值,尤其适用于出现意识障碍或局灶神经体征的患儿。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细菌涂片染色和培养可明确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致病菌。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如宏基因组测序能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对疑难病例诊断有帮助。
适用于出现惊厥或意识改变的患儿,可发现背景节律减慢、癫痫样放电等异常。病毒性脑炎可能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严重病例可见爆发-抑制模式。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评估脑功能状态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或颈项强直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避光。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恢复期可进行适度的肢体活动与认知训练,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发育评估。注意观察有无听力下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必要时进行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