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的临床表现

骨裂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瘀斑、骨擦音或骨擦感。骨裂是骨折的一种类型,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长期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骨裂后患处会出现持续性钝痛或锐痛,按压或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可能伴随肌肉痉挛。患者常因疼痛采取保护性体位,如上肢骨裂时用健侧手托扶患肢。疼痛在夜间或受凉后可能加重,需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损伤后局部软组织会出现炎性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及明显隆起。肿胀多在伤后数小时内快速进展,严重时可压迫神经血管导致麻木感。四肢骨裂时可见远端肢体肿胀,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48小时内冷敷可减轻肿胀程度。
骨裂会导致关节或肢体功能障碍,如肋骨骨裂影响呼吸运动,下肢骨裂导致行走困难。患者主动活动时可能听到异常声响,被动活动时疼痛显著。需用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活动,避免二次损伤。长期制动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康复训练。
皮下血管破裂会导致血液渗入组织间隙,形成青紫色瘀斑。瘀斑块随时间由紫红渐变为黄绿色,通常1-2周逐渐吸收。胸腹部骨裂可能伴有内脏出血风险,若瘀斑范围持续扩大或出现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老年人服用抗凝药物者瘀斑表现可能更显著。
骨折端相互摩擦会产生骨擦音,检查时触摸到异常活动称为骨擦感。这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但不应刻意诱发以免加重损伤。疑似脊柱骨裂时禁止进行该项检查,需通过影像学确诊。部分不完全性骨裂可能不出现此体征,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骨裂患者应保持患肢制动并尽快就医,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畸形愈合等异常需及时干预。老年患者需预防跌倒,必要时进行骨密度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