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膜出血是怎么回事儿

眼膜出血通常是指结膜下出血,可能由眼部外伤、剧烈咳嗽、高血压、结膜炎、血液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冷敷、避免揉眼、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控制血压、治疗原发病等方式缓解。
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摩擦可能导致结膜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眼白区域出现片状鲜红色瘀斑,通常无疼痛感。轻微外伤可通过48小时内冷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伴随视力模糊需排除角膜损伤,建议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剧烈咳嗽或呕吐时胸腔压力骤增,可能引发结膜小血管破裂。常见于感冒、哮喘急性发作或胃食管反流患者。出血多呈点状分布,1-2周可自行吸收。建议控制原发病,咳嗽时用手帕遮挡减少气流冲击,必要时使用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镇咳。
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导致结膜血管脆性增加而出血。多见于未规律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出血范围较大且易反复发作。需监测血压并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同时排查糖尿病等合并症。伴随头痛呕吐时警惕高血压危象。
细菌性或病毒性结膜炎可能因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加。除出血外还伴有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细菌感染可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病毒感染选择更昔洛韦眼用凝胶。避免共用毛巾,急性期需每日消毒眼镜框。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自发性结膜出血。常见于白血病、血友病或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者。出血范围弥漫且吸收缓慢,需完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
结膜下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有助于血管修复。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K,如猕猴桃、菠菜等深色蔬菜。佩戴隐形眼镜者需暂停使用至出血完全吸收,日常避免用力揉眼。若出血3周未消退或反复发作,需排查全身性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