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儿童细菌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补液盐、使用抗生素、益生菌调节、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细菌性肠炎通常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儿童细菌性肠炎急性期需暂停固体食物,减轻胃肠负担。症状缓解后可逐步添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高糖、高脂肪及乳制品摄入,减少肠道刺激。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泥。
口服补液盐能有效预防和纠正脱水,推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配方的口服补液盐Ⅲ。每腹泻一次补充10毫升/公斤体重液体,呕吐后少量多次喂服。可选用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或口服补液盐散剂,按说明书配制。若出现拒绝饮水或持续呕吐,需考虑其他补液方式。补液治疗需持续至腹泻停止后12小时。
对于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等特定病原体感染需抗生素治疗。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使用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耐药。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除非出现血便、高热等严重症状。用药期间需观察过敏反应及腹泻加重情况。
布拉氏酵母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可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被抗生素灭活。选择儿童专用剂型,按推荐剂量服用。益生菌对病毒性肠炎效果更显著,细菌性肠炎中作为辅助治疗。持续使用1-2周,注意冷藏保存活菌制剂。
出现中重度脱水、意识改变或口服补液失败时需静脉补液。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按比例配制,24小时内匀速输注。监测电解质平衡,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静脉补液期间仍需尝试少量口服补液。脱水纠正后尽快过渡到口服补液,避免长期静脉治疗。
儿童细菌性肠炎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体温变化。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餐具需煮沸消毒,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恢复期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瘦肉泥,2周内避免生冷食物。若腹泻超过7天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需及时复诊。注意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预防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