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的分类

肝脏疾病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肿瘤和遗传代谢性肝病等类型。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肿瘤涵盖良恶性肿瘤;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
病毒性肝炎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丙型肝炎可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直接抗病毒药物。
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酒精性脂肪肝与长期饮酒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相关。患者可能出现肝区不适,超声检查显示肝脂肪变性。治疗需戒酒、控制体重,严重者需使用水飞蓟宾胶囊等护肝药物。
肝硬化是肝脏慢性损伤后的终末阶段,表现为肝纤维化和结节再生。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等,症状有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抗病毒治疗,并发症需使用呋塞米片、普萘洛尔片等药物,终末期需肝移植。
肝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肝癌高危因素包括乙肝、肝硬化,早期可能无症状,晚期出现消瘦、腹痛。诊断依靠影像学和甲胎蛋白检测,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仑伐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
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由铜代谢异常导致,表现为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诊断依靠血清铜蓝蛋白检测,治疗需终身使用青霉胺片驱铜,限制含铜食物摄入。其他如遗传性血色病需静脉放血治疗。
肝脏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接种疫苗,脂肪肝患者需控制体重和血脂。肝硬化患者需低盐饮食,监测并发症。肝癌高危人群应每半年进行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所有肝病患者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