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患病什么症状

小肠患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小肠疾病通常由感染、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具体表现与病因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小肠病变引起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中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隐痛,可能与肠痉挛、肠梗阻、炎症刺激等有关。克罗恩病常表现为右下腹疼痛,肠易激综合征多为进食后脐周不适。伴随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腹膜刺激征。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感染性肠炎用诺氟沙星胶囊,炎症性肠病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肠梗阻需禁食并静脉补液。
小肠源性腹泻多为水样便或脂肪泻,每日排便超过3次,因吸收面积减少、渗透压改变或分泌异常导致。乳糜泻患者进食麸质后出现恶臭脂肪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治疗包括口服补液盐散、蒙脱石散止泻,乳糜泻需终身无麸质饮食,细菌过度生长可用利福昔明片。
小肠积气或蠕动障碍时出现腹胀,进食后加重,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蠕动波,功能性腹胀多与肠菌群失调相关。治疗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严重肠梗阻需胃肠减压。
持续1个月内体重降低超过5%需警惕小肠吸收不良,常见于克罗恩病、乳糜泻、淋巴瘤等。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可能伴随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表现。治疗需静脉营养支持,补充复合维生素片,病因治疗如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炎症。
小肠出血多表现为黑便或柏油样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暗红色血便。血管畸形、肿瘤、憩室是常见原因,可能伴随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急诊处理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止血,必要时行胶囊内镜检查,小肠间质瘤需手术切除。
小肠疾病患者应保持低纤维、低脂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肠腔压力增高。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恢复期逐步过渡至半流质。定期监测体重、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肠黏膜损伤。出现持续腹痛、呕血、高热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必要时行小肠镜或CT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