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肠道疾病

肠道疾病可通过肠镜检查、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胶囊内镜检查等方式诊断。肠道疾病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内窥镜观察肠道黏膜病变。肠镜能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息肉等疾病,检查前需清洁肠道并空腹。肠镜可同步进行活检或息肉切除,检查后可能出现轻微腹胀,通常短期内缓解。
粪便潜血试验可筛查消化道出血,粪便培养能检测病原体感染。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适用于儿童腹泻诊断,钙卫蛋白检测有助于鉴别炎症性肠病。采集粪便样本需避免尿液污染,检查前3天应停用影响结果的药物。
腹部CT能显示肠壁增厚、肠梗阻等结构异常,小肠造影可观察全小肠形态。超声检查对阑尾炎诊断价值较高,MRI适用于评估肛周瘘管。孕妇和儿童优先选择无辐射的超声或MRI检查。
血常规可判断感染或贫血程度,C反应蛋白和血沉反映炎症活动度。肿瘤标志物如CEA辅助监测肠癌,电解质检测对严重腹泻患者尤为重要。采血检查无须特殊准备,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胶囊内镜适用于传统肠镜难以到达的小肠部位,可全程拍摄消化道图像。检查前需禁食12小时,胶囊8-72小时后随粪便排出。心脏起搏器患者禁用,检查中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胶囊滞留。
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过度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或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检查后需遵医嘱调整饮食,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剧烈腹痛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