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膜炎是一种什么病

肠膜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等类型。肠膜炎可能由病原体感染、血液循环障碍、放射线损伤、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便血等症状。
感染性肠炎主要由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袭肠道黏膜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菌、志贺菌、阿米巴原虫等,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同时注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缺血性肠炎因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引发黏膜坏死,多见于动脉硬化、房颤患者。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便,腹部CT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急性期需禁食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循环,严重者需行肠切除吻合术。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离辐射导致肠上皮细胞凋亡。临床表现为放疗后出现的腹泻、里急后重、直肠出血,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可选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促进黏膜修复,必要时使用美沙拉嗪栓局部治疗。
自身免疫性肠炎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攻击肠道组织。患者常有慢性腹泻、体重下降、关节疼痛等表现,肠镜可见节段性溃疡或连续性糜烂。治疗需长期服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重症需使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炎症。
过敏性肠炎多因食物过敏原诱发黏膜免疫反应,常见于婴幼儿。进食特定食物后出现呕吐、血便、湿疹等症状,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严格回避过敏原,急性发作时可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
肠膜炎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及变质食物。急性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慢性患者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建议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出现持续腹痛、便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类型肠膜炎的预后差异较大,规范治疗多数可获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