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主要症状

小儿麻痹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肢体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神经系统,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瘫痪。
小儿麻痹早期常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可能伴随头痛、咽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的表现。发热通常持续1-3天,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双峰热,即发热短暂消退后再次升高。发热期间病毒已在体内大量复制,此时传染性较强,需注意隔离防护。
患儿常主诉四肢肌肉疼痛,以下肢为著,触摸肌肉时有明显压痛。疼痛可能与病毒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关,导致神经炎症反应。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难忍不等,患儿可能拒绝站立或行走,呈现保护性体位。
随着病情进展,患儿逐渐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表现为肢体活动减少、抓握无力、站立困难等。肌无力多呈不对称分布,以下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检查可见肌张力减低,但感觉功能通常保持正常,这是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重要鉴别点。
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这是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典型表现。反射异常往往出现在肌无力之前,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部分患儿恢复期可能出现反射亢进,提示上运动神经元代偿性改变。
约1%患儿会发展为弛缓性瘫痪,多发生在发热后2-5天。瘫痪呈急性发作,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以下肢单侧瘫痪最常见。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瘫痪肌肉在急性期后可能出现萎缩,2年内部分功能可逐渐恢复,但残留畸形常见。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肢体活动障碍时,应立即就医进行病毒学检测和神经系统评估。确诊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瘫痪。恢复期可进行正规康复训练,配合针灸、理疗改善功能。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现行免疫程序为2、3、4月龄各接种1剂次,4周岁加强1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