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道疾病做什么检查

功能性肠道疾病通常需进行粪便常规、胃肠镜检查、腹部超声、呼气试验、肠道动力检测等检查。功能性肠道疾病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粪便常规检查可评估是否存在隐血、寄生虫感染或炎症反应。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寄生虫卵,帮助排除感染性肠炎或炎症性肠病。若检测到隐血阳性,需进一步排查消化道出血原因。该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胃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黏膜状态,必要时可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胃镜检查可鉴别胃炎、胃溃疡等器质性疾病,肠镜检查能发现结肠息肉、肿瘤或克罗恩病等病变。检查前需空腹并服用清肠剂,过程中可能需使用镇静药物缓解不适。
腹部超声通过声波成像评估肝胆胰脾等腹部脏器结构,排查胆囊结石、胰腺炎等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套叠等急腹症也有较高诊断价值。该检查无辐射且实时动态,但受肠气干扰可能影响肠道显影清晰度。
氢呼气试验可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乳糖不耐受情况。患者服用特定糖类后,通过监测呼气中氢气浓度变化判断肠道菌群代谢状态。碳13尿素呼气试验则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此类检查需严格空腹,且检测前需停用抗生素及抑酸药。
肛门直肠测压能评估排便功能障碍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协调性,结肠传输试验通过标记物追踪判断结肠蠕动功能。球囊逼出试验可模拟排便过程检测直肠敏感性。这些检查对便秘型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有重要参考意义。
确诊功能性肠道疾病需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建议检查前3天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日常可记录排便频率与饮食关联性,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血便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检查方案。心理疏导对缓解内脏高敏感性有积极作用,必要时可结合认知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