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损伤的治疗原则不包括

输尿管损伤的治疗原则不包括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输尿管损伤的处理需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制定方案,主要包括留置输尿管支架、手术修复、肾造瘘等措施。
对于部分性输尿管损伤或微小裂伤,可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支架,帮助尿液引流并促进损伤部位愈合。该方法适用于无明显尿外渗且肾功能稳定的患者,支架通常留置4-6周后复查拔除。操作时需注意避免支架移位或堵塞。
完全断裂或严重缺损的输尿管需手术干预,常见方式包括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术中需充分游离损伤段输尿管,保证吻合口无张力,必要时采用带蒂腹膜瓣或肠管替代缺损段。术后需监测有无尿漏或吻合口狭窄。
当输尿管损伤合并严重感染或患者一般状况较差时,可先行经皮肾造瘘术暂时转流尿液,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肾盂压力,避免肾功能进一步受损,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对于医源性轻微挫伤且无造影剂外渗的病例,可采取严密观察策略,定期复查超声或CT评估损伤愈合情况。期间需监测体温、尿量及腰部症状,一旦出现发热或腰痛加重需及时干预。
复杂损伤常需多学科协作处理,如合并血管损伤时需血管外科参与,合并肠道损伤需普外科协同手术。术后需联合影像学随访,评估输尿管通畅度及肾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进行二期修复。
输尿管损伤患者术后应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减少高草酸食物摄入以防结石形成。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影像学检查。出现血尿、发热或腰痛症状需立即就诊。长期随访中需关注输尿管狭窄、肾积水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