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联合免疫缺陷病

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组由T细胞和B细胞功能联合缺陷导致的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严重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和自身免疫异常。主要类型包括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高IgM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多数患儿需在出生后早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
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病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涉及淋巴细胞发育、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常见突变基因包括IL2RG、ADA、RAG1/2等,这些基因缺陷会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影响B细胞抗体产生。部分类型还伴有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障碍,形成三重免疫缺陷。
患儿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开始出现持续性鹅口疮、难治性腹泻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巨细胞病毒等机会性感染。特征性表现还包括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性感染,部分患儿伴有特殊面容如低耳位、小下颌等畸形体征。
新生儿筛查可通过检测T细胞受体excisioncircles水平进行早期识别。确诊需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典型表现为CD3+T细胞绝对值低于300/μl。基因检测可明确具体突变类型,部分中心已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如绒毛膜取样基因分析。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性治疗方法,最佳移植时机为出生后3-6个月。基因治疗已在ADA缺乏型取得突破,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自体造血干细胞。替代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性使用复方新诺明片预防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严格实施保护性隔离,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有饮用水需经煮沸消毒,禁止食用生冷食物。定期使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皮肤消毒,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并每日紫外线消毒。疫苗接种需严格评估,禁用所有活疫苗。
确诊患儿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庭成员需掌握基本消毒隔离技术。建议建立详细的感染记录档案,包括体温变化、感染部位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营养支持方面可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必要时通过鼻饲管保证热量摄入。心理辅导需贯穿治疗全程,帮助家庭应对长期照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