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的本质是

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的本质是心理行为异常与生理功能紊乱共同作用的进食障碍,核心特征分别为对体重增长的极端恐惧(厌食症)和失控性暴食后的补偿行为(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存在体像认知扭曲,即使体重过低仍主观认定肥胖,通过极端节食、过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贪食症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伴随催吐、滥用泻药等清除行为。两者均与完美主义倾向、焦虑抑郁情绪、创伤经历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存在家庭关系冲突或社会文化压力诱因。
长期进食异常会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抑制,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欲减退。电解质失衡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可导致肌无力甚至猝死。胃酸反流和食管撕裂常见于频繁催吐者,牙齿釉质腐蚀是贪食症的典型体征。肠道菌群失调与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加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岛叶、前扣带回等脑区功能异常,与饱腹感感知缺陷有关。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紊乱影响情绪调节和奖赏机制,暴食行为可能作为缓解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增高。
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标准是重要诱因,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接触极端减肥信息可能引发病态比较。职业需求如舞蹈演员、运动员群体发病率较高。家庭过度关注体型或采用不当饮食管教方式,可能加剧患者的病态进食行为。
超过50%患者共病抑郁症或焦虑障碍,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需长期干预。儿童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滞,育龄女性不孕风险增加。未经治疗者死亡率可达5%-10%,主要死因为器官衰竭或自杀。
建议患者尽早至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就诊,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营养重建需循序渐进,严重低体重者需住院进行医学监护。家属应避免对体重和食物的过度关注,帮助患者建立规律饮食日记。恢复期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心电图等指标,预防复发需持续心理支持与社会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