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定义及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胆胰等部位发生的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需结合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血液经口腔呕出,颜色可呈鲜红或咖啡渣样。呕血量较大时可能伴随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常见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出血等疾病。需立即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紧急就医进行内镜下止血或药物干预,如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凝血酶冻干粉等。
黑便表现为柏油样黏稠发亮的黑色粪便,是血液在肠道内经硫化作用形成的特征性改变。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每日出血量超过50毫升可出现黑便。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慢性出血。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口服铝碳酸镁片、康复新液等保护黏膜药物。
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未经充分消化即排出,可表现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以下出血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大出血。需紧急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同时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降低门脉压力药物。
急性大量出血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时风险显著增加。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行急诊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常伴随原发病特征,如消化性溃疡的规律性上腹痛,食管癌的进行性吞咽困难,肝硬化的腹水黄疸等。治疗需兼顾止血与病因控制,如肝硬化患者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防治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禁食禁水直至出血停止。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建议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联合胃黏膜保护剂,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并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出现头晕、冷汗等早期休克表现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