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做病理查什么

消化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0次浏览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检查主要观察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隐窝结构改变及有无异型增生等。病理检查项目包括黏膜活检组织学评估、炎症细胞浸润分析、隐窝脓肿检测、杯状细胞减少程度判断以及上皮内瘤变筛查。

1.黏膜活检组织学评估

通过结肠镜下获取黏膜组织样本,观察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炎症范围及活动性。典型表现为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急性期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或形成隐窝脓肿。该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结肠炎性疾病鉴别,如克罗恩病感染性结肠炎。

2.炎症细胞浸润分析

病理医师会量化评估黏膜内各类炎症细胞的比例与分布特征。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性表现为基底浆细胞增多和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上皮(隐窝炎)或穿透隐窝壁(隐窝脓肿)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这些指标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3.隐窝脓肿检测

隐窝脓肿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的特异性表现,指中性粒细胞在隐窝腔内积聚形成的微脓肿。病理检查中观察到多个隐窝脓肿提示疾病处于中重度活动期。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隐窝结构扭曲、分支异常等不可逆改变,这些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程长短和预后。

4.杯状细胞减少程度判断

正常结肠黏膜杯状细胞负责分泌黏液保护肠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理切片中可见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黏液分泌功能下降。这种改变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严重时黏膜表面黏液层完全消失,失去屏障功能。杯状细胞减少程度可作为评估黏膜修复状态的指标之一。

5.上皮内瘤变筛查

长期慢性炎症可能诱发结肠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病理检查需系统评估整个结肠黏膜,重点筛查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维也纳分类标准对异型增生程度进行分级,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警惕癌变风险。建议多部位活检以提高检出率,尤其对病程超过8-10年的患者更为重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急性期可选择低渣饮食,缓解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日常注意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复查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对监测疾病进展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建议遵医嘱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