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什么病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的一类疾病,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等。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站立或咳嗽时明显,平卧后可能消失。发病与腹壁肌肉薄弱、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治疗可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或腹腔镜疝修补术,术后需避免重体力劳动3-6个月。
脐疝多见于婴幼儿和肥胖人群,脐部出现半球形隆起,按压有咕噜声。婴幼儿脐疝多可自愈,成人脐疝需手术修补。脐疝发生与脐环闭合不全、长期腹压增高相关,术后需控制体重避免复发。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因切口愈合不良导致内脏膨出。表现为原手术切口处出现包块,可能伴有隐痛。需通过开放修补术或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术后需规范使用腹带并预防感染。
股疝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肿块位于大腿根部内侧,易发生嵌顿。股疝发生与股管解剖特点及妊娠分娩相关,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可采用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术后需注意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食管裂孔疝是胃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症状。与年龄增长、肥胖等因素有关,轻度可通过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控制,重度需行胃底折叠术。
疝气患者日常应避免提重物、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腹肌力量。术后恢复期需遵医嘱使用腹带,定期复查。若发现疝囊突然增大、疼痛加剧或无法回纳,应立即就医排除嵌顿风险。饮食上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控制体重减轻腹壁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