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介绍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后遗症。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等。预防措施主要有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保持卫生习惯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患者粪便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道复制,随后通过血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易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流行季节以夏秋季为主,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更易暴发。
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约1-2天后出现肢体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部分患者伴有肌肉疼痛和感觉过敏。重症病例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瘫痪通常在体温正常后停止进展,但遗留的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可能持续终生。
临床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病毒分离、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肌电图可显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征,脑脊液检查常见细胞-蛋白分离现象。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急性期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卧床休息、镇痛处理,重症需呼吸机辅助通气。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注射液、地巴唑片等改善神经代谢。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避免受压。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禁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加重病情。
恢复期需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矫形器使用等。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是核心预防手段,我国实行2月龄起的基础免疫程序。流行期间应加强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确诊病例须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0天。
家长应按时带孩子完成疫苗接种程序,避免在流行季节前往高风险地区。日常注意培养儿童洗手习惯,不饮用生水。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须立即就医。康复期坚持物理治疗可显著改善运动功能,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社区应加强污水消毒和病例监测,共同阻断病毒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