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

骨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0次浏览

关键词: #骨髓 #病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死骨形成、软组织肿胀和全身炎症反应。该病多见于儿童长骨干骺端,致病菌经血行播散至骨骼后引发化脓性炎症。

1、骨质破坏

细菌在干骺端毛细血管网滞留繁殖,释放毒素和酶类导致骨组织坏死。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形成虫蚀样骨质缺损,X线可见局限性骨质疏松区。早期可见哈弗斯系统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发展为片状骨小梁溶解。

2、骨膜反应

炎症刺激骨膜成骨细胞增生,形成层状新骨沉积。病理可见骨膜下脓肿使骨膜剥离,新生骨呈葱皮样改变。儿童患者因骨膜附着疏松更易出现明显骨膜反应,可作为与骨肉瘤鉴别的特征之一。

3、死骨形成

骨髓腔脓肿导致骨内血管栓塞,缺血区域形成片状死骨。病理切片可见骨细胞陷窝空虚,周围环绕肉芽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死骨作为感染灶可导致病情迁延,需手术清除。

4、软组织肿胀

炎症穿透骨皮质扩散至周围肌肉间隙,引发蜂窝织炎。病理可见软组织水肿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者可形成皮下脓肿。超声检查显示筋膜层增厚伴液性暗区。

5、全身炎症反应

细菌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微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急剧上升。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以减轻肿胀。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羹、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急性期过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出现高热不退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复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