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扭转怎么办

乙状结肠扭转可通过手法复位、内镜减压、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乙状结肠扭转通常由肠系膜过长、肠道蠕动异常、便秘、肠道肿瘤、腹部手术后粘连等原因引起。
早期轻度乙状结肠扭转可尝试手法复位。医生通过腹部触诊配合影像学定位,采用特定手法推动肠管恢复自然位置。操作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暴力操作导致肠穿孔。复位后需禁食观察,配合胃肠减压防止复发。手法复位适用于无肠坏死迹象的单纯性扭转,成功率与扭转程度相关。
结肠镜下减压是常见微创处理方式。通过内镜直视下抽吸肠腔积气积液,解除肠管膨胀压力后尝试解旋。操作中需注意避免黏膜损伤,必要时可放置减压管持续引流。该方法对部分性扭转效果较好,但存在复发可能。内镜操作前需排除肠壁缺血坏死,术后需监测腹痛及排气情况。
出现肠缺血或复位失败需急诊手术。开腹或腹腔镜下探查扭转肠管血运,根据坏死范围选择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或造瘘术。手术可彻底解除解剖异常因素,但创伤较大。术后需预防感染并逐步恢复肠内营养。存在肠道肿瘤或先天畸形者需同期处理原发病因。
所有病例均需配合持续胃肠减压。经鼻插入胃管或肠梗阻导管,负压吸引减少肠道积气积液,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压期间需禁食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引流液性状可辅助判断肠管血运,出现血性液体需警惕肠坏死。减压后48小时未缓解需考虑升级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减轻肠道扩张。疼痛剧烈时短期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镇痛,避免使用阿托品等抑制肠蠕动药物。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控制感染。症状缓解后可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但禁用刺激性泻药。
乙状结肠扭转解除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豆类等产气食物。日常应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适度运动促进肠蠕动,便秘者可长期服用聚乙二醇4000散。既往有扭转史者需定期复查肠镜,出现腹胀腹痛立即就诊。老年患者建议进行盆底肌训练,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