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的区别

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症状表现及常见病因。乙状结肠炎指发生在乙状结肠的炎症,直肠炎则局限于直肠,两者均可由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但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存在差异。
乙状结肠炎累及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乙状结肠段,该区域呈S形弯曲;直肠炎仅影响直肠黏膜,即距离肛门15厘米以内的肠段。内镜检查时,乙状结肠炎可见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直肠炎则表现为直肠壁血管纹理模糊或糜烂。
乙状结肠炎常出现左下腹疼痛、腹胀及排便习惯改变,粪便多呈糊状或水样;直肠炎以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和黏液血便为主,排便次数增加但每次量少。部分直肠炎患者可能伴肛周皮肤刺激症状。
两者均与感染性病原体、炎症性肠病有关,但直肠炎更常见于性传播疾病如淋球菌感染,或放射性治疗后的黏膜损伤;乙状结肠炎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更多表现为连续性病变的一部分。
乙状结肠炎可能进展为肠狭窄或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炎长期未控制可导致肛管狭窄或直肠阴道瘘。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直肠炎若仅累及直肠,称为溃疡性直肠炎,预后相对较好。
直肠炎局部用药更便捷,如氢化可的松栓剂、美沙拉秦灌肠液;乙状结肠炎常需口服美沙拉秦肠溶片或柳氮磺吡啶片。严重病例均可能需使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等生物制剂。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高纤维食物摄入急性期。定期复查肠镜监测黏膜愈合情况,出现持续腹痛、便血加重时及时就诊。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轻肠道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