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膜畸形

主动脉瓣膜畸形是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瓣膜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瓣叶增厚、粘连或数量异常。主动脉瓣膜畸形可能由遗传因素、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主动脉瓣膜畸形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方式诊断,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控制、介入手术、外科手术等。
部分主动脉瓣膜畸形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马凡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能伴随瓣膜发育异常。这类患者常有家族病史,可能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确诊后需定期随访心脏功能,严重者需在儿童期进行手术矫正。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热可导致瓣膜炎症反复发作,造成瓣叶增厚和钙化。患者多有咽喉炎病史,可能伴随关节疼痛、皮下结节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青霉素治疗,慢性瓣膜损害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严重狭窄者可考虑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细菌通过血液感染瓣膜可引起赘生物形成和瓣膜穿孔,常见于拔牙等有创操作后。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瘀点,听诊可闻及新发心脏杂音。治疗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4-6周,合并心力衰竭时需尽早行瓣膜修复术。
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是常见后天性病因,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瓣膜逐渐失去弹性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活动后气促症状明显。轻中度病变可用盐酸地尔硫卓片改善心肌供血,重度钙化需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约1-2%人群存在先天二叶式瓣膜,年轻时多无症状,中年后易发生钙化和主动脉扩张。常规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是主要线索,超声显示瓣叶开放呈鱼嘴状。无症状者每年复查心脏超声,出现心绞痛症状需考虑行介入瓣膜置换术。
主动脉瓣膜畸形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3克,避免加重心脏负荷。适度进行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但需避免竞技性体育项目。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新发胸痛、晕厥或下肢水肿时应立即就医,警惕心力衰竭和猝死风险。日常注意口腔卫生,进行有创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